請將裝置改以直向瀏覽,以獲得最佳效果。
風險管理政策與承諾
政策
- 整體風險管理政策 (於2022年12月29日經董事會修正通過)
內容涵蓋風險管理架構、風險管理範疇(包括信用、市場、作業、銀行簿利率、流動性、氣候及其他風險)、風險管理三道防線(包括風險承受單位、專責之風險管理單位及獨立內部稽核單位及其職責)、風險管理流程五大構面(辨識、衡量、監控、報告及執行程序)。 - 氣候風險管理政策
配合國內法令修正,本行於2023年12月4日經董事會通過修訂「氣候風險管理政策」,將溫室氣體盤查、揭露與查證納入氣候風險管理一環。 - 為響應國際倡議,發揮金融影響力,建立社會的正向循環,於2022年6月簽署承諾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為實踐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之承諾,董事會已於2024年1月29日通過「SBTi投融資組合設定目標」,並於同年5月通過SBTi目標設定審核,展現與國際標準接軌之永續作為。
- 為響應國家政策,承諾以「2050淨零碳排」為長期減量目標。
承諾
建立本行獨立之風險管理機制,用以評估及監督風險承擔能力、已承受風險現況、決定風險因應策略及風險管理程序遵循情形,以有效辨識、衡量、監控及報告各項風險,確保本行穩健經營。
風險管理組織架構
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係由董事會、高階管理委員會(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及風險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之三道防線(風險承受單位、專責之風險管理單位、獨立內部稽核單位)所組成,其中高階管理委員會隸屬於總經理。
- 風險管理委員會
- 本行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係由董事會、審計委員會、高階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之三道防線(風險承受單位、專責之風險管理單位、獨立內部稽核單位)所組成。
- *註:高階管理委員會 係指隸屬於總經理,由總經理擔任主席主導之委員會,包含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資訊科技專案委員會及公平待客推動委員會。
風險管理之三道防線
-
由第二道及第三道防線以外之所有單位作為第一道風險承受單位,負責日常承辦業務之風險管理及風險自我評估,包括辨識風險來源及評估風險發生時的影響程度、採取因應風險之對策(包括風險沖抵、規避、降低及承擔)、定期檢視執行業務之風險及控制點、建立及提升風險管理意識、取得風險承受程度與年度盈餘目標之平衡等。
-
由獨立之專責風險管理單位負責風險監控、策略及政策制定,以確保本行對於各項風險辨識、衡量、監控與報告之中立性與一致性,每月召開風險管理委員會進行管理。(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機制及相關法令之遵循管理,包括辨識、衡量、監控洗錢及資恐風險之管理機制等,則由總機構法令遵循主管專責管控。)
風險管理委員會
為建立獨立有效之風險管理機制,提升本行風險管理品質,以確保銀行穩健經營,特設置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風險管理事項之審議與監督執行情形,其隸屬於總經理,每月定期由總經理擔任主任委員召開會議,主要成員由副總經理、總機構法令遵循主管及授信管理處、風險管理處、債權管理處、財務管理處、作業處、資訊安全處等單位主管擔任,並每季向審計委員會及董事會提報風險管理報告書。
風險鑑別
為建立本行獨立有效之風險管理機制,以評估及監督風險承擔能力、已承受風險現況、決定風險因應策略及風險管理程序遵循情形,期能有效辨識、衡量、監控及報告各項風險,本行訂有董事會通過之「整體風險管理政策」,以作為本行內部風險管理最高遵循準則,每年經由董事會核准及經高階經營管理階層共同出具「風險胃納聲明」,以提供本行經營策略、營運計劃與風險管理之聯繫機制,並做為本行內部所有風險限額與政策遵循之依歸。風險鑑別及胃納制定流程及方式說明如下:
- 1. 鑑別方法與與流程
- 2. 重大風險、風險胃納及管理/減緩措施
- 定期每年以風險發生可能性(極無可能、不太可能、有可能、很有可能、極有可能)及對本行影響程度(輕度、中度、高度、重大、極大)分別區分為5個階段建立本行重大風險矩陣(如下圖),並從16項經營風險類型中鑑別出前六大重大性風險項目,以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其中以信用風險的發生可能性及對本行影響程度均較大,其次為市場風險及作業風險之發生可能性相當,但以市場風險對本行的影響較大。
- 針對鑑別出之重大風險之風險胃納,本行每季針對指標進行監控及檢視風險是否仍在可容忍範圍內,前6項重大風險對應之風險胃納及減緩措施說明如下表:
- 系統性風險評估
- 本行除依主管機關不定期辦理之監理壓力測試外,並定期於每季自行執行壓力測試,亦於每年申報主管機關之監理審查實施原則時,每年定期執行壓力測試,包含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之財務風險因子,及以發生舞弊或資安缺失事件作為作業風險之非財務風險因子等 ,並選擇壓力測試對本行資本衝擊最大之情境,計算合格自有資本扣除金額,作為本行內部資本適足之評估、規劃。年度壓力測試結果定期陳報董事會後,申報主管機關,並定期對外揭露。
- 本行定期每年參酌總體經濟及金融環境等因素,評估壓力測試相關情境參數設定之適切性,以衡量本行在壓力情境下之風險承擔能力及資本適足性之影響。
- 本行2023年壓力測試結果各項比率均符合金管會所訂之最低法定資本要求(即普通股權益比率、第一類資本比率、資本適足率及槓桿比率分別為7.0%、8.5%、10.5%及3.0%),且均在最低法定資本要求之上。
- 監控
- 協助各指標管理單位確實掌握業務重要資訊、營運概況及金融環境變化等相關資訊,以便即時辨識及控管經營風險。
- 即時並準確掌握各項國家風險限額使用情形,定期陳報全行國家風險暴險值及監控狀況。
- 持續整合各類風險指標檢核評估與資訊,以及後續通報機制,及早採取因應對策,以有效控管本行授信資產品質。
- 不定期追蹤檢視各國政經情勢,掌握國家評等調降或重大事件之變化,並採取必要措施。
- 持續優化風險衡量指標與監控、加強全行各單位之作業風險辨識作業,並蒐集分析作業風險事件及追蹤改善情形,以提升作業風險管理效益。
- 持續提升現有之個人信用評分、企業信用評等模型效能,以達信用風險管理最佳效果。
- 因應實施新巴賽爾資本協定對市場風險監控之演變,持續研擬強化市場風險相關系統之管理效率。
- 每日監控各項金融交易商品部位暴險及市場風險限額之使用狀況,並定期每月向風險管理委員會及每季向審計委員會、董事會報告相關暴險情形。
- 為辨識及控管全行經營風險,掌握業務重要資訊、營運概況及金融環境變化等,每季彙編「經營風險偵測報告」陳報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及董事會。
- 策略
- 因應氣候變遷,持續配合綠色產業及高碳排產業,進行行業別限額之監控管理;並配合氣候變遷自願減量合作機制,對高碳排產業逐年調降授信及投資限額比率。
- 參考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之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定義及本行「綠色企業專案貸款」,所涉之行業分類組合,增加授信限額。
- 執行情形
- 本行風險管理單位按季於董事會報告本行面臨之風險環境及採行之風險控制措施,以統籌、整合本行風險管理事項之審議、監督與協調運作,執行董事會所核定之風險管理政策與程序、風險胃納聲明及風險管理機制、檢視風險管理流程,並監督其適當性,及確保能有效地溝通與協調相關風險管理功能。
- 2023年分別以3月、6月、9月、12月之資料向董事會報告,提報內容包含「因應新巴塞爾資本協定實施之現況」、「信用風險暴險及集中度限額管理情形」、「金融交易對手與國家風險暴險及管理情形」、「市場風險交易部位及風險限額管理情形」、「作業風險管理情形」、「資產品質、不良債權等授信管理情形」、「資訊安全管理情形」、「海外分行風險管理情形」、「氣候風險管理」,以及其他風險相關議題等。
- 本行「2023年度新興風險管理相關執行情形」業提報2024年度第4次風險管理委員會(2024/4/29)鑑察,並納入2024年第一季風險報告向審計委員會及董事會陳報。
內部稽核
-
1.本行內部稽核秉持獨立超然之精神,執行稽核業務,且適時提供改進建議,以合理確保內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續有效實施,並於每季向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報告稽核業務,俾利本行董事會及高階主管瞭解本行內控制度與風險管理制度之執行成效。
-
2.本行採風險導向內部稽核制度,除依綜合風險評估結果等級,決定對受查主體之查核頻率外,於辦理查核時,亦就受查主體之各偵測經營風險類型之暴險情形,併參核心業務、作業流程等所涉高風險事項,規劃查核重點及得深化查核事項。次,本行內部稽核每年亦參照金融監理檢查重點、內外部環境變化等,就高風險業務、流程等事項,擬定主題式專案查核事項,以檢視該當事項整體風險暴險及管理情形。
- 3. 本行稽核單位對金融檢查機關、會計師、內部稽核單位與業務單位自行查核所提列檢查意見或查核缺失,及內部控制制度聲明書所列應加強改善事項,持續追蹤覆查改善情形。
- 外部稽核
- 每季由會計師針對財報揭露之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相關管理與內控機制進行查核。